“奠”与“祭”的区别至少表现在:
**,奠是丧祭中的荐馈活动,而祭则是吉祭中的荐馈活动。前者属于凶礼,后者属于吉礼。二者在五礼中的的大类就不一样。凶礼强调的是悲哀,吉礼强调的是恭敬。
第二,奠的时候,是把死者当作生人来看待的;而祭的时候,是把死者当作鬼神来看待的。《檀弓下》云:“虞而立尸,有几筵。卒哭而讳,生事毕而鬼事始已。”孔颖达疏云:“此一节论葬后当以鬼神事之。礼,未葬,犹生事之,故未有尸;既葬,亲形已藏,故立尸以系孝子之心也。”陈祥道《礼书》云:“盖丧礼,始丧而奠,则无尸,以人道事之也。既葬而祭,则有尸,以神道事之也。”
第三,凡奠,皆无尸;而凡祭,必有尸。尸是代替死者受祭的活人,从死者的孙子辈中选用。有的学者非常强调这一点。秦蕙田在《五礼通考》卷62就说 :“后世祭不立尸,强名曰祭,实为荐、为厌、为奠而已。”简言之,祭而无尸,就不能叫做祭。
第四,奠的时候,死者的儿孙要称“哀子”“哀孙”;而祭的时候,死者的儿孙要称“孝子”“孝孙”。这就是《礼记·杂记上》所说的:“祭称‘孝子’‘孝孙’,丧称‘哀子’‘哀孙’。”孔颖达解释这句话说:“祭,吉祭也。谓自卒哭以后之祭也。吉则申孝子心,故祝辞云孝也。丧称哀子哀孙者,凶祭,谓自虞以前祭也。丧则痛慕未申,故称哀也。”
第五,奠用朴素无华之器,祭则用有饰之器。《檀弓下》云:“奠以素器。”郑玄注云:“凡物,无饰曰素。”孙希旦《集解》云:“盖奠主哀,故器无饰;祭主敬,故器有饰。”
第六,由于奠时无尸,所以其礼仪简单,只要奠置于地或席上即可;而祭时有尸,就涉及饮食之礼,其礼仪就繁缛。我们只要看一下《仪礼》中的《士虞礼》,就会对祭礼的繁文缛节有所领教。而《礼记·礼器》中说到的“季氏祭”,时间拖得很长,“日不足,继之以烛”,参加祭祀的人,一个个累得东倒西歪,左倚右靠,勉强支应(原文是“有司跛倚以临祭”),简直叫人视为畏途了。
至此,我想,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。看来,关键在于我们对“奠”的涵义的认识。如果我们认识到“奠”在这里是“葬前之祭”,而葬前之祭只能称作“奠”;如果我们又认识到“奠”与“祭”虽然是同义词,但在某些场合又绝不能随意代换:葬前只能用“奠”,葬后只能用“祭”。
那么,我们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因为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上的“奠”字,正是在下葬之前(尽管古代没有花圈奠,这叫做“礼以义起”,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)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有“祭奠”一词,这说明今人已经不再区分“祭”与“奠”的不同。但棺木和花圈上的这个“奠”字,不仅保留了“奠”字的古义,更重要的是,它还是古礼的遗存。所谓“礼失而求诸野”,信乎哉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