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我国城市公墓主要有两类,一类是历史沿袭下来并位于城市重要地段的公墓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公墓环境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并破坏了城市景观的完整性,形成城市视觉污染,使市民产生不悦心理。另一类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近郊荒山瘩地上兴建的公墓,因缺乏科学的规划,功能布局不合理,土地浪费严重,导致城市景观破碎,甚至使公墓陷入改造难、扩建难的窘况。
我国城市公墓大多存在重基础建设、轻绿化美化,建设资金使用比例欠妥,园林技术人员医乏等问题,致使园林环境建设跟不上公墓整体建设。具体表现在规划不合理,缺乏生态学指导,原生绿地保护不力,新建绿地结构单一,植物配置不美观,绿化覆盖率和绿量较小等等。如植物品种较为单一的绿地,降低了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;盲目引种对当地环境生态适应能力较差的外来植物品种,因绿化体系的不完善而导致绿化维护成本不断攀升等。
多数城市公墓的环境绿化没有从生态效果方面统筹考虑,通常是在墓区内均匀地绿化(多为一墓一树)形成“绿点”通过道路、隔离、防护等绿化形成“绿线”在一定区域设置公共绿地成园、小游园等形成“绿面”,其绿地系统主要强调平面构图上分布均匀,追求平面的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,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殡葬活动和游览,改善了公墓环境,但离生态园林的要求甚远。一些城市公墓园林环境建设中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,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,致使公墓生态结构简单脆弱、生态环境布局分散且效能低下,园林环境景观单调,缺乏自然生态美学特性。例如个别公墓盲目建造以观赏性为主的大草坪,因不能形成合理的植物群落,大大弱化了城市公墓环境应发挥的生态效益。 |